在昼夜温差超过 30℃的地区,电缆附件的安装需特别关注材料收缩与密封性。以新疆某风电项目为例,-30℃至 25℃的极端温差容易导致附件与电缆之间出现缝隙,引发进水故障。当地采用的 “阶梯式加热法” 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:安装前将电缆附件在 20℃环境中预热 2 小时,安装过程中保持绝缘层温度不低于 10℃,安装后用保温棉包裹 24 小时,使材料缓慢适应环境温度。
密封工艺需升级。传统的单密封圈设计在温差下易失效,改用 “V 型 + O 型” 双密封圈结构,配合硅橡胶密封胶,可将密封寿命延长至 15 年以上。某光伏电站的实践表明,采用这种工艺后,电缆附件的进水故障率从 8% 降至 0.5%。
应力控制需动态调整。低温环境会使电缆绝缘层变硬,应力锥的压缩量需比常温下增加 10%。某电力公司的作业指南明确规定:环境温度低于 - 10℃时,应力锥安装后需静置 1 小时再进行下一步操作,确保其与电缆充分贴合。
验收环节增加温度循环测试。安装完成后,通过专用设备模拟 - 30℃至 30℃的温度循环,每循环 10 次检测一次局部放电量,确保在 50 次循环后放电量仍小于 10pC。这种严格的测试可提前发现潜在隐患,某输电线路项目通过该测试排查出 3 处不合格附件,避免了投运后的故障。